【中藥名】土茯苓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飯團根、紅土苓、土萆薜、硬飯頭、冷飯團。
【英文名】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藥材來源】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莖。
【植物形態】攀援狀灌木,具圓柱狀或彎曲的根狀莖;地上莖無刺。葉互生,革質,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掌狀脈5條;常有2條纖細的卷須;ù菩郛愔;傘形花序單生于葉腋,雄花的總花梗極短,小苞片三角形,宿存;花蕾三棱形,花被片6,外輪倒心形,背部凸起,內輪較小,圓形;雄蕊6枚;雌花序的總花梗較長,退化雄蕊3枚。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至黑色,外被白粉。種子球形。
【產地分布】生于山地、山坡、山谷疏林下和灌木叢中或河岸林緣。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成薄片,干燥。
【藥材性狀】土茯苓藥材略圓柱形,稍扁或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并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無臭,味微甘、澀。
【功效與作用】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臨床應用】土茯苓用量15~60克,煎湯內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治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F代臨床用土茯苓復方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和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療效良好;還可用于治療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睪丸炎、陰道炎、潰瘍性結腸炎以及治療痛風、膝關節積液、淋病性尿道炎。
【藥理研究】土茯苓水提物在抗原致敏及攻擊后給藥均明顯地抑制了三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接觸性皮炎,以攻擊后給藥作用較強。具抗菌作用。此外,對移植性腫瘤艾氏腹水癌和對黃曲霉素B,(AFB)致大鼠肝癌病變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土茯苓與其偽品菝葜、肖菝葜在(220±2)納米處的紫外吸收峰均有,但在280~290納米處紫外線吸收峰位置不同,可將其區別開。根主含落新婦苷、異黃杞苷、胡蘿卜苷、琥珀酸、棕櫚酸、黃杞苷表兒茶精、土茯苓苷、豆甾醇-3-O-B-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異落新婦苷等,此外,尚含鞣質、樹脂、薯蕷皂苷元及微量揮發油。
【使用禁忌】肝腎陰虛者慎服。
【配伍藥方】①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500克,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谥纹ぱ祝和淋蜍60~90克,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壑纹徇^敏:土茯苓、蒼耳子各15克。水煎,泡六一散30克。(《福建藥物志》)
、苤螌こp啵和淋蜍50克,生地黃30克,苦參15克,紅紫草15克,黃芩12克,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分4次口服。[《廣西中醫藥》1990,13 (3):20]
、葜吸S褐斑:土茯苓100克,水煎分2次服用,2天1劑。治療期間避免日曬。[《山西中醫》19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