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鐵莧 tiexian
【別名】鐵莧菜、六合草、血見愁、噴水草、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半邊珠、野黃麻、小耳朵草、痢疾草、貓眼草、茶絲黃、沙罐草、燈盞窩、田螺草、血布袋、七盞燈。
【英文名】Herba Acalyphae
【藥用部位】大戟科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及短穗鐵莧菜A. brachystachya Hormen的干燥全草。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莖直立,分枝,被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5厘米;葉片卵狀菱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7.5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基出脈3條,邊緣有鈍齒,兩面均粗糙無毛。穗狀花序腋生;花單性,雌雄同株;通常雄花序極短,長2~10毫米,生于極小苞片內;雌花序生于葉狀苞片內;苞片展開時腎形,長1~2厘米,合時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形;花萼四裂;無花瓣;雄蕊7~8枚;雌花3~5朵;子房被疏柔毛,3~4室;花柱羽狀分裂至基部。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被粗毛;種子卵形,長約2毫米,灰褐色;ㄆ5~7月,果期7~10月。
【產地分布】生于曠野、丘陵、路邊較濕潤的地方。分布于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及東北、華北、華南、西南各地及臺灣。
【采收加工】5~7月間采收,除去泥土,曬干或鮮用。
【藥材性狀】本品長20~40厘米,全體被灰白色細柔毛,粗莖近無毛。根多分枝,淡黃棕色,莖類圓柱形,有分枝,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條紋;質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髓或中空。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卵狀菱形,長2.5~5.5厘米,寬1.2~3厘米,黃綠色,邊緣有鈍齒,兩面略粗糙;ㄐ蛞干,苞片三角狀腎形,合時如蚌。蒴果小,三角狀扁圓形,氣微,味淡。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涼血止血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10~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主治痢疾,泄瀉,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小兒疳積,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藥理研究】鐵莧具有抗菌、平喘的功效與作用。
【化學成分】鐵莧菜全草含沒食子酸、鐵莧堿,另含鐵莧菜素、大黃素、p-谷固醇、毛地黃內酯、原兒茶酸、乙酸龍腦酯、柏木烷酮、香草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老弱氣虛者慎服,孕婦禁服。
【配伍藥方】①治吐血:鐵莧菜60克,淡竹葉15克。水煎服。(《江西草藥》)
、谥瓮卵,便血,尿血:鐵莧菜全草30克,煎服;或配地榆、甘草。療效更確切。(南藥《中草藥學》)
、壑勿岱e:鐵莧菜鮮全草30~60克,同豬肝煎煮服食;蛴描F莧菜鮮品15克,姜、蔥各30克,搗爛,加入鴨蛋清拌勻,外敷腳心1夜,隔3天1次,連敷5~7次。重病例內服、外敷并同。(《浙南本草新編》)
、苤味旧咭鸿F莧菜、半邊蓮、大青葉各30克。水煎服。(《江西草藥》)
、葜螡裾睿鸿F莧菜搗絨,取汁外擦。(《貴州草藥》)
、拗蜗┭鸿F莧菜60克。煎水服。(《貴州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