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山姜 shanjiang
【別名】和山姜、九姜連、姜葉淫羊藿、九龍盤、姜七、高良姜、雞爪蓮
【英文名】Rhizoma Alpiniae Japonicae
【藥用部位】為姜科植物山姜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的干燥根莖。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5~70厘米。根莖橫生,分枝。葉片通常2~5片;近無柄至具長達2厘米的葉柄;葉舌2裂,長約2毫米,被短柔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5~40厘米,寬4~7厘米,兩端漸尖,先端具小尖頭,兩面被短柔毛?偁罨ㄐ蝽斏,長15~30厘米,花序軸密生絨毛;花通常2朵聚生,小花梗長約2毫米;萼棒狀,長1~1.2厘米,被短柔毛,先端3齒裂;花冠管長約1厘米,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厘米,外被絨毛,后方的一枚兜狀;側生退化雄蕊線形,長約5毫米;唇瓣卵形,寬約6毫米,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2裂,邊緣具不整齊缺刻;雄蕊長1. 2~1. 4厘米;子房密被絨毛。果球形或橢圓形,熟時橙紅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種子多角形,有樟腦味;ㄆ4~8月,果期7~12月。
【產地分布】生于林下陰濕處。主產于我國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臺灣等地。
【采收加工】栽種2-3年后春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洗凈,曬干。
【藥材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有分枝,長5~20厘米,直徑0.3~1.2厘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及灰棕色的細密環節,被有鱗皮狀葉鞘,節上有細長須根及圓形的根痕。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纖維性較強,有明顯的粉性,圓形內皮層環紋明顯,可見細小的孔隙及筋脈點。氣香,味辛辣。
【功效與作用】溫中,散寒,祛風,活血。屬溫里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5~1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用于脘腹冷痛,風濕筋骨疼痛,勞傷吐血,跌損瘀滯,月經不調。
【藥理研究】山姜小劑量對豚鼠小腸無影響,大劑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對乙酰膽堿和氯化鋇引起的大鼠腸管緊張性、強直性收縮均有部分拮抗作用。山姜水煎劑灌胃對幽門結扎型、應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對吲哚美辛(消炎痛)型胃潰瘍作用不明顯。體外試驗,山姜煎劑對結腸炎耶爾森菌和摩根變形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是1/160(抑菌力達中度),最低殺菌濃度(MBC)是1/80(殺菌力為低度),對福氏痢疾桿菌的抑、殺菌作用分別是1/40和1/10,屬低度有效,對腸毒素型大腸桿菌均不表現抑、殺菌作用。
【化學成分】根莖揮發油:9(10)-佛術烯-11-醇,9-羥基山姜內酯二氫沉香呋喃,10-表γ-桉葉醇,3β,4β-環氧沉香呋喃,山姜烯酮,山姜萜醇,廣藿香奧醇,漢山姜過氧萜酮,異漢山姜過氧萜酮,山姜內酯過氧化物,6-羥基山姜內酯,漢山姜環氧萜醇,山姜內酯,呋喃天竺葵酮A和B,α-沉香呋喃,4α-羥基二氫沉香呋喃,3α,4α-環氧沉香呋喃,β-桉葉醇,漢山姜過氧萜醇,6,9-愈創木二烯,10-表-5β-氫過氧基-β-桉葉醇,10-表-5α-氫過氧基-β-桉葉醇,4,10-表-5β-羥基二氫桉葉醇。
【使用禁忌】尚不明確。
【藥方】1.治風濕筋骨痛:和山姜根500克,花椒子30克,五加皮150克。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2.治胃痛:山姜根3~6克,烏藥3~6克。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3.治外感咳嗽:和山姜根9克,桑白皮9克,茅草根9克,紫蘇葉6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跌打損傷:山姜根15克,大血藤根30克,茜草根15克,牛膝根9克,澤蘭9克。白酒500克,浸3-7克。每服15~30克。(《江西草藥》)
5.治虛弱咳嗽:①九姜連9克,大鵝兒腸9克。燉肉吃。②九姜連粉末30克,核桃仁30克。加蜂糖60克,混勻蒸熟,制成龍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貴陽民間藥草》)